青海岗龙村蹲点日记:在困境中探索出的“岗龙做法”
央广网西宁6月11日消息(记者张雷青海台记者任龙祥马玉芳)身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龙岗村,和周边农牧区一样,面临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紧扣生态友好、生
Category :熊掌号开发
Time ::2019-06-12
Client :

  央广网西宁6月11日消息(记者张雷 青海台记者任龙祥 马玉芳)身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龙岗村,和周边农牧区一样,面临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紧扣生态友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发展方向,结合传统与现代畜牧业的转折点,这里形成了一套“岗龙做法”。

  沿着黄河支流柯曲河顺流而下,记者来到了离甘德县城46公里的岗龙村,这里平均海拔3950米,是青南地区典型的纯牧业村。

  5月,青藏高原正处在春夏之交,在岗龙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饲草种植基地,拖拉机驱动着翻转犁唤醒了沉睡的土地。

  公保多杰是一名拖拉机驾驶员,负责合作社饲草种植基地的翻地和播种工作,前段时间,村里刚刚分红,他是分红最多的一个人:“我们家里没草场,只能开拖拉机挣钱,去年分红分了29500元。”

  家里没有草场,为什么却分红最多?这就不得不提到岗龙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作为纯牧业村,牧业收入也是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因素,草原持续退化,加上其他因素,草原、生态和群众生活三者之间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改变现状,2009年,在岗龙村党支部书记赞忠带领下,组建了岗龙村扶贫互助社。2011年,在扶贫互助社基础上成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然而,在初期,互助社和合作社的发展并不顺利。合作社理事长赞忠告诉记者:“合作社2009年成立的时候,只有70户加入。”

  果洛州甘德县岗龙乡乡长辛有恭介绍:“好多老乡都不愿意加入,他们有很多顾虑,没有见过这种发展模式,还有对草场产权有顾虑,不愿意加入。”

  合作社办了一年后,当年的分红收入就达到了14万元,起初不愿加入的群众也开始动摇了。而实际上,真正让更多的人改变观念的是几年前一场大雪灾,没加入合作社的牧户,由于草场分散、没有畜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损失不小;而加入了合作社的牧户,建设了畜棚,有饲草储备,几乎没有损失。

  岗龙村牧民特着告诉记者:“那一年雪很大,把草都盖住了,牛羊吃不上草,死得多。今年加入了合作社,春节雪下得更大也没事,合作社储备了饲草,牛羊有草吃。死得少。”

  岗龙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以草场牛羊入股、牲畜按类组群、草场划区轮牧、人员按技分工、统一集约经营、收益按股分红,形成了适合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岗龙做法”。

  草场牛羊入股之后,全村牧户从原来分散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像公保多杰这样的有技能的的牧民,成为了合作社的员工,公保多杰妻子还在村里开了小商店,加上合作社每年给他家的分红,他们一家的收入稳定而丰厚。

  公保多杰对记者说:“以前都是放牛放羊、出去打工。现在有了合作社,可以在自己家门口打工,可以照顾好家里人。”

  如今,有党委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连续项目的资金扶持,岗龙村的合作社“资源统一开发、收益按股分红”,实现了“三个百分百”:全村178户牧民100%入社、全村草场100%入社、各家牲畜100%入社管理,经过彻底的股份制改造后,合作社激发出这个偏远村落的新活力。在最新一次的分红公示栏里,岗龙村户均分红9900多元,在甘德县排名第一。

  甘德县岗龙乡乡长辛有恭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方面让草场得到了合理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合作社的发展,解放出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再一方面。从2009年合作社成立到2018年,户均分红从1000多元到9000多元,每年有1000多元的增收。”

  从一个普通牧业村转变成生态畜牧合作社的新典范,“岗龙做法”为牧区生态畜牧业发展蹚出了一条路子。2015年,“岗龙做法”被果洛州选定为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试点合作社的示范案例,在全州推广。